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- 学术新闻

学术新闻

北理工团队在纳米结构的非线性光学领域取得进展

纳米结构1.png

近日,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在纳米结构的非线性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,相关研究成果以“Artificially Engineered Nonlinear Circular Dichroism with Chiral Nanoscrolling of 2D Materials”为题在国际顶级期刊《Nano Letters》发表(DOI:10.1021/acs.nanolett.5c01780)。这一研究成果首次在MoS2纳米卷中实现手性非线性光学效应,在紧凑的非线性光源和调制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,预示着先进光子应用的新时代。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王业亮教授,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黄元教授,戴贇贇教授,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葛力新教授为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,博士研究生薛统统为第一作者。


纳米结构2.png

图1 MoS2纳米卷的结构

在线性光学中,圆二色性(Circular Dichroism,简称CD)是指手性材料对左旋圆偏振光(LCP)和右旋圆偏振光(RCP)吸收强度具有差异。该现象常用于生物分子的手性结构探测,纳米光学功能器件等领域。在非线性光学过程中(比如 SHG、三次谐波 THG 等),如果手性材料对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非线性响应(如 SHG 信号强度)不同,就表现出非线性圆二色性(SHG-CD)。

纳米结构3.png

图2 MoS2纳米卷的SHG和非线性光学手性

纳米结构4.png

图3 MoS2纳米卷的SHG-CD

纳米结构5.png

图4 MoS2纳米卷的非线性CD的人工工程

该研究基于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(TMDs)的纳米结构,实现了非线性SHG-CD的增强与调控。研究发现,当单层TMDs卷曲成一维的纳米卷后,非线性二次谐波SHG的圆二色性实现了明显增强, CD值高达0.8。

纳米结构6.png

图5 Mie共振诱导MoS2纳米卷的SHG增强

研究团队在MoS2纳米卷中观察到了强烈的SHG-CD,这归因于其对称性和手性的降低。与双层扭曲的二维材料系统相比, MoS2纳米卷的结构手性产生了更明显的SHG-CD。该研究了全面分析了卷轴对SHG-CD的影响,揭示了纳米卷在不同手性角度下的不同SHG强度。这种一维TMD手性平台有望在紧凑的手性依赖光源中实现新功能,有望彻底改变非线性光学领域的操纵。

此外,由于结构中的Mie共振散射,纳米结构中的局域电磁场可将SHG强度提升至单层材料的100倍。

综上所述,该工作研究了MoS2纳米卷的非线性光学特性。通过改变纳米卷的手性角度实现了SHG-CD的可调性,并通过Mie共振理论对纳米卷SHG的增强效应做出了解释。该研究对非线性CD的发现有望扩展到由其他2D材料组成的纳米卷体系,使这些材料有望在非线性光学领域实现更多的应用,拓宽了先进光子器件和系统的发展前景。

论文详情:TongtongXue, XuHan, XiangyuLiu, JinghanZhao, JiahaoYan, YingshanMa, NingyiCai, XinyueWang, ShishengLi, LixinGe,* ZhipeiSun, YuanHuang*, YunyunDai*,and YeliangWang*,Nano Lett., 25, 8399 (2025).

文章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21/acs.nanolett.5c01780

附作者简介:

王业亮,北京理工大学教授,国家级领军人才。近年发展新型外延生长技术,针对大功率器件与材料、低功耗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等领域的瓶颈,开发基于新原理的新工艺,在原子尺度上针对新型电子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的构建、性能测量和调控、器件设计和性能测试、以及应用等方面发展技术和开展研究。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在Nature, Nature Materials, Nature Commun., Adv. Mater., Nano Lett., 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,英文书籍5个章节(1个为书籍封面),被引14000余次,其中单篇最高他引1000多次,曾入选“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”。多项工作被Nature及其子刊作为研究亮点报道,获得国际重要学术会议30多次邀请报告。

黄元,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,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,重庆市杰青,北京理工大学特立青年学者,中国科学院青促会数理分会理事,中国科协“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”。曾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、中国发现协会二等奖、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(排名第一)等荣誉。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二维材料制备,表征,物性测量/调控,以及相关交叉科学等研究方向。以第一/通讯作者在Nature Physics, Nature Communications, Physical Review Letters, ACS Nano, Nano Letters,  Advanced Materials等共计发表SCI论文170余篇,其中第一作者(含共一)及通讯作者文章70余篇,论文总引用9400余次。

戴贇贇,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,国家级青年人才,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新型半导体与纳米器件的制备、表征以及光电性质等新奇物性研究。共发表文章40余篇,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(如Nature Photonics, Advanced Materials, ACS Nano等),论文总引用3400余次。